生死竞速17小时!我院心外科团队成功拆除47岁患者的 “血管炸弹”
“医生!快救救我!我胸背疼得像要被撕开了!” 一名面色苍白的47岁患者被紧急到我院鹿泉院区就医。
一场17个小时的“血管保卫战”,就此拉开序幕......
患者入院时,血压已降至 99/63mmHg,双侧桡动脉搏动不对称,“撕裂样” 胸背部疼痛的症状,让经验丰富的心脏外科医生顾建军立刻警觉 —— 这是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的典型信号!
进一步检查结果更令人揪心:全主动脉 CTA 证实,患者的主动脉从升主到降主全程撕裂,还存在多发破口;超声心动图显示: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均出现异常;更危险的是,腹部脏器、下肢因供血不足濒临 “罢工”,甚至出现意识障碍。
此前,患者已多次辗转多地求医未果,当他来到我院鹿泉院区时,病情已发展为危重症,每分每秒都面临着血管破裂、多脏器衰竭的致命风险。
在马千里和梁宜武教授的指导下,顾建军团队迅速锁定四大难题:
时间窗极限:破口大、脏器灌注差,血管随时可能破裂;
病变范围广:夹层累及升主、全弓及降主动脉,手术覆盖范围极广;
脏器保护难:需同时保障脑、脊髓、肾脏、腹部脏器的血供,稍有不慎便会引发不可逆损伤;
血管条件差:血管壁脆如薄纸,主动脉根部及远端吻合难度飙升。
早上9点,手术正式开始。在麻醉科、手术室的全力配合下,顾建军团队开启了一场长达17小时的战役——这是一场体力与技术的极限挑战。手术中,他们创新采用“深低温停循环 + 双侧脑灌注 + 实时脑氧监测” 三重脑保护技术,牢牢守住大脑这一 “生命中枢”;同时融合开放性手术与腔内介入的杂交技术,在 “千疮百孔” 的血管上精准操作,逐一攻克难题。
次日凌晨2点,患者被安全推出手术室。顾建军双手已因长时间操作不停发抖,但坚持拿起笔,一边画示意图,一边向等候在外的家属详细讲解手术历程。
“他太累了,可眼里全是对患者的牵挂。” 患者爱人红着眼眶说。
术后恢复阶段,心脏外科ICU闫芳团队接过 “守护接力棒”。在团队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术后24 小时,患者顺利清醒,四肢活动自如,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循环呼吸稳定,无需大量血管活性药物支撑;消化系统正常运转,肾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此前困扰他的下肢缺血症状也彻底消失。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救命,更要让患者有质量地活下去。”心脏外科梁宜武教授的这句话,在患者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
他的重生,是心脏外科、心脏外科ICU、麻醉科、手术室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成果,更是我院在复杂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 “精准化” 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救援中,团队不仅凭借专业能力交出了亮眼答卷 —— 充分展现出 “硬核” 医疗实力,更用实际行动让 “医者仁心” 的重量被深刻感知。
供稿 | 心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