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 中外共襄丨河北医大二院举办2025燕赵消化疾病与肠道微生态论坛暨河北省太行消化疾病学术会议

9月12日-14日,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省卫生行业对外技术交流协会、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省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共同主办,我院承办的2025燕赵消化疾病与肠道微生态论坛暨河北省太行消化疾病学术会议在石家庄举行。澳大利亚、德国、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国内多家大型医院10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我院党委书记王贵英教授和张晓岚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河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于树江教授、国医大师姚希贤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前会长钱家鸣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系教授Elke Burgermeister教授、我院党委书记王贵英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在简要介绍河北医科大学后,于树江书记表示,学校和各直属医院积极开展肠道微生态的研究,第二医院获批“医学微生物组与临床转化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希望与会专家深入交流、加强合作,推动消化疾病与肠道微生态领域进步。

王贵英书记简要介绍了医院发展成绩,她表示,消化道肿瘤和炎症性肠病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次会议围绕肠道微生态在炎症性肠病和肿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交流,将进一步推进医疗科研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守护百姓健康。

国医大师姚希贤教授鼓励广大医务工作者潜心钻研,加强跨领域合作,为医学发展贡献力量。

钱家鸣教授表示,国内外医学专家齐聚河北,共同探讨学术进展、临床难题,必将推动消化疾病与肠道微生态知识基础与临床的融汇与创新。

张澍田院长表示,本次肠道微生态论坛必将对消化领域医学科研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海德堡大学Elke Burgermeister教授带来了国际化科研视角,表达了在学术领域长期合作的愿望。

医院炎症性肠病中心主任张晓岚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设立1个主会场、20个分会场,40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肠道微生态基础机制、IBD与消化道肿瘤、消化内镜技术创新等主题,开展了182场专学术题报告。



在主会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Mark Morrison教授、韩国亚洲大学医院Hoon Hur教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Markus Gerhard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Elke Burgermeister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Sunny Hei Wong教授等多位国际知名肠道微生态学者作专题报告,姚希贤教授、钱家鸣教授、张澍田教授、张忠涛教授、汪欣教授、南月敏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围绕肠道微生态与消化道肿瘤与IBD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深入交流。

会议设立青年论坛,举办了“优秀论文分享比赛”,展示青年学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优秀论文比赛一等奖由香港中文大学刘焯晞博士、张雅婷博士获得。






炎症性肠病分会场、消化内镜分会场、基础研究分会场、酸相关疾病分会场、肝胆胰及血管疾病分会场、老年、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等分会场,进行了相关临床进展的探讨。


会议设立多个比赛。我院霍晓霞医师团队获得“科普大赛”一等奖;宋佳医师、马广冉护士获得“医护同行”病例演讲比赛一等奖;郭亚慧医师、战蓉蓉医师分获“肠健康,福相伴”第九届IBD病例show比赛第一名、第二名。






会议期间,举办了省老年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及便秘专委会年会,由主任委员张晓岚教授主持,围绕老年消化、便秘与心身疾病展开专题讲座及讨论。同时召开石家庄市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年会,由主任委员王娜教授主持,专题讲座内容涵盖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规范诊治及最新前沿进展。成立河北省卫生行业对外技术交流协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并举办人工智能专题的第一次学术会议,张晓岚教授当选主任委员,王娜教授当选候任主任委员,霍晓霞教授、姚冬梅教授、王冬教授当选副主任委员。

本次2025燕赵消化疾病与肠道微生态论坛总结了消化疾病与肠道微生态相关领域的最新诊疗进展,提高了与会人员对消化疾病的认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促进我省乃至全国消化疾病与肠道微生态领域学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字 | 霍晓霞 王娜
图片 | 鹿泉院区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