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治疗瓶颈!河北医大二院鹿泉院区肠道菌群移植技术让难治性消化道疾病患者重获新生
近日,我院鹿泉院区消化内科暨炎症性肠病中心成功为3名患者实施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患者恢复良好,标志着我院在肠道微生态治疗领域治疗水平跻身全国前列。

肠道也被称为“第二大脑”,是唯一不受大脑控制的脏器。如果脑死亡,只要有呼吸和血液循环,肠道依然可以进行营养成分的吸收,排泄身体不需要的物质。
肠道菌群是肠道实现功能的重要帮手,在维持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参与消化吸收,还通过肠脑轴影响免疫系统、代谢功能和心理健康。

肠道菌群移植(FMT)是一种创新的治疗技术,通过将健康供体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其肠道微生态平衡。该技术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特别是对于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消化系统疾病。

张女士,77岁,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伴严重肠道菌群失调,间断腹痛、腹泻、粘液便反复发作,常规抗生素陷入“缓解、复发”恶性循环,经团队探讨采用经上消化道置管行菌群移植治疗。将健康供体菌群精准输送至肠道,重建微生态平衡。
治疗效果:艰难梭菌检测转阴,炎症指标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刘女士,59岁,慢性便秘20余年,伴焦虑抑郁症状,长期依赖药物排便,还有严重睡眠障碍和食欲减退等,采取上消化道置行管菌群移植治疗。
治疗效果:治疗4周后随访,大便形态由硬球状转为香蕉状,睡眠质量评分提升,不仅改善了肠道蠕动功能,更通过“肠脑轴”调节缓解了焦虑抑郁情绪。

陈女士,67岁,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多重感染,腹泻、每日排粘液脓血便8-10次,既往曾使用激素及生物制剂治疗,效果不佳且合并难辨芽状梭菌、EB病毒感染,针对其反复肠道菌群失调、感染,采用上消化道置管行菌群移植治疗。
治疗效果:大便次数和性状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

河北医大二院炎症性肠病中心开展的这项创新治疗,为多种难治性消化道疾病患者提供了治疗新选择。
鹿泉院区消化内科含门诊、病房、消化内镜中心、炎症性肠病(IBD)诊疗中心及科研实验室五大单元。科室现有医护团队58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科室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主导或参与IBD相关临床研究30余项,基本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完整体系。
中心主任张晓岚教授是国内IBD诊疗领域知名专家,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全国疑难危重症学组组长,她牵头组织的疑难肠病MDT团队,涵盖风湿免疫科、胃肠外科、血液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超声科、营养科等多个专业科室,每周开展疑难重症病例讨论,在提升诊治效率、优化治疗方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