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患者版
先进典型

全国名中医姚希贤:衷中笃西 厚德鸿儒

——记全国名中医、我国著名消化病专家姚希贤教授

两届院士候选人、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常委、世界胃肠病学会委员、国际肝病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副主编、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任所长、博士生导师、内科学教授......一系列头衔显示,他是一位西方医学中医术精湛的专家;国医大师候选人、全国名中医、河北省***届十二大名中医......一系列的头衔显示:他是一位中医学造诣颇深的大师。自从西医在进入中国,有关中医西医的争论就开始甚嚣尘上,尽管国家支持中医的大政方针已定,但现实生活中冲突依然存在。但,就是这位教授,用自己60多载的从医经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阐述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治病救人才是医学存在发展的目的。为此,他提出“中国医学”的概念,创建了中西医结合完善“中国医学”体系,在诊断上主张“辩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中主张“适中则中、宜西则西、中西结合、疗效为先”,在消化病尤其是慢性肝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和丰硕的成果,获得了一系列世界级的荣誉。他,就是新获得“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享誉燕赵、闻名国内外的消化病治疗大家,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姚希贤教授。

寒门立壮志,悬壶济世人

姚希贤出生在河北衡水的一个贫苦家庭,幼年的他同家人一起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少年时期,父亲为了生计进京谋生,家里的重担就落在姚希贤的身上。刚刚十几岁的他,便要起早搭黑,下地干活,长时间的劳动,过度的疲劳使他患上腰疼病,有一次他腰部红肿,疼的躺在炕上动也不能动。母亲叫来行医的叔叔为他诊治,简单的擦酒、针灸,病情明显好转,几天后病痛完全消失。这让姚希贤突然有了醍醐灌顶的启发:行医治病,既能养家糊口还能造福乡里,于是他跑到叔叔家,恳求叔叔收他为徒,叔叔却当场拒绝,告诫他行医是一个艰难的行当······。

随后残酷现实的生活又激起了姚希贤从医的决心, 1941年正是日本侵华***残忍的时期,姚希贤目睹了灾荒连年,民不聊生的惨象,更看到乡亲们患病无法医治,而请来“跳神”“巫婆”带来的危害,他年幼的弟弟、妹妹都是因病得不到合理医治而离开人世,这让姚希贤更加坚定了学医救人的信念。

姚希贤多次到叔叔家拜师,那种“寒门立雪”的坚持打动了叔叔。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一边跟叔叔学习中医基本常识,一边做叔叔的帮手,很快就掌握了中药炮制的基本功。叔叔看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就拿出《内经》、《伤寒论》让他学习,白天在药铺认真工作,深夜刻苦研读,不久叔叔便带着他出诊,边学习边实践中医的“望、闻、问、切”。启蒙的学习,让姚希贤初步尝试了治病救人的快乐,更激发了姚希贤学医的热情和决心。

1942年,由于战乱的影响,他们举家迁往北京。当时在北京工作的父亲患了肾炎,家里的积蓄都拿去给父亲看病。在那一贫如洗的环境下,姚希贤不愿意放弃自己读书学医的梦想,他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半工半读,他卖过肥皂、做过木匠、当过家教······,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顶着满天星星回到家,又挑灯夜读。因为成绩好,学校免除了他所有学费。生活的紧张和困苦没有阻挡他学医的志向。在北京,他结识了名医孙瑾广恩师。他经常去他的门诊主动做些杂活,并细心地观察老师的诊病方法。姚希贤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打动了老师,老师看他年纪不大中医功底不薄,是一个可塑之才,就破例给他讲解疑难问题,并让他利用假日到门诊学习。

1950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姚希贤也实现了夙愿,成了河北医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五年多大学生活,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医学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继续学习中医学。当时他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是要把西方医药学和祖国医学融合一起,走出一条“中西医结合”的创新之路。

业者德之著,德者业之本

1955姚希贤大学毕业,分配到河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当时正赶上毛主席号召西医学习中医,搞中西医结合,两条腿走路,姚希贤如鱼得水,在全院推广针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为患者治病。50年代末60年代初,肝炎患者增多,医院里有很多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姚希贤望着一个个骨瘦如柴,腹大似鼓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和满脸愁容的家属,他心情十分沉重。既然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好,我会中医,那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会不会好呢?于是,他一方面向名老中医请教,精心研究中医组方,辩证施治。亲自熬药品尝。一方面参考国外先进治疗方法,采用腹水回收。并成立了肝炎门诊。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不少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病情好转,随着对肝病治疗水平大幅度提高,也使他在省内、国内很快有了名气。他也嚐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甜头。

1969年,姚希贤到河北邯郸永年的城关镇下乡,当时是夏天,周围又有大片的芦苇,当地每天都有大批患乙型脑炎的孩子被送往这里的卫生院。由于对这种虫媒感染的病毒没有特效疗法,仅采用相应的西医支持疗法,死亡率很高,几乎每天都有十来个孩子死去。

姚希贤决定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他***先通过支持疗法维持病人的生命,并根据本病属中医“暑瘟”,挽救了不少患儿的生命。从此,姚希贤更加坚定了他搞中西医结合的信心。

在随后的50多年里,他始终以“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为座右铭。坚持查房、门诊、会诊、讲课……,无论什么病人,他都热情接待,认真诊治,尤其对远道而来的农村患者,更加关心备至。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1997年8月,一位名叫张国坛的台湾高山族同胞患丙型肝炎,病情危重,由于一般医院不收传染病患者而在家调养,他便去家中仔细为病人做了查体、治疗。家人十分感动,送礼物给他,被他婉言谢绝。多年来,被他治愈的许多患者有的送钱,有的送物,有的宴请……都被他一一谢绝。多年来他不知多少次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抢救了无数个肝病患者的生命。多次被评为省、市、院先进工作者、获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突出贡献”奖和“十佳百颗星”等荣誉称号。当选省政协常委,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百名优秀医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病毒性肝炎,是肝脏诸多致病因素中的“头号杀手”。在我国已发现的各型肝炎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转化为慢性肝病的几率很大。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某些所谓病毒携带或隐匿性肝炎或“小三阳”,在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中没有任何症状,而一旦有了症状,很可能就已经患了慢性肝病。根据传统的认知,一旦病毒性肝炎发展成慢性肝病,就有可能走上一条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少数癌变的不归路。

但对西医来讲,虽则近年来抗病毒治疗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并无良好治疗方法。他决心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攻克这个难题。

于是,伴随着医学界对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一场别开生面、同时也旷日持久的研究开始了。就这样,汇集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临床诊断学,着重于病因、病理、症状、诊断、鉴别、治疗、预后的 “西医”,开始与探求各种症候内在联系的“中医”慢慢地靠拢,用什么药?它会对肝脏炎症、坏死以及肝纤维化起到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如何作用?用多大的剂量?不同的剂量有什么不同的效果?机制何在……,随着研究的深入,姚希贤教授以“瘀血”立论,对慢性肝炎(病)、肝纤维化,等深入研究治疗。1985年,在经过312例临床观察后,经河北省批准,姚希贤教授研制的“益肝冲剂”终于投放市场。由于该药对治疗慢性肝病的效果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益肝冲剂投产18年,销售金额2.9亿,该研究成果获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二等奖。

然而,姚希贤并没有止步于此。1988年,他婉言谢绝了友人斥资800万邀他共同筹建“省消化病治疗研究中心”的盛情,继续潜心学术研究。不仅对益肝冲剂进行了大量临床和病理学研究,更进一步将其拆方,再经过反复的药物筛选和淘汰,***终形成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方剂9味药。取名——“益肝康”,本药较之益肝冲剂具有更好疗效,经益肝康临床、实验及治疗机制的系列研究表明,此药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被专家组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并出版专著《肝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从而把这一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为人类攻克肝纤维化、肝硬化这一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作出了突出贡献。姚老还对常见病慢性胃炎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制出“灭Hp胶囊”、“胃忧康”,慢性肝炎(病)、慢性胃病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0多项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此外,他针对泄泻、疫毒痢、臌胀大出血等症,在国内较早提出了“急性消化病”概念,身体力行号召消化病医生加强急性消化病的治疗研究,撰写了《急性消化病》一书,开创我国中医对急性消化病诊治研究。

繁忙工作之余,姚老笔耕不缀。他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其中被国际刊物SCI收录11篇;其中介绍中国肝硬化研究***新进展的文章刊登在著名的世界肠胃病学杂志开篇的位置上,被《美国化学文摘》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各112与81篇,被引用226次。此外还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引用4620次;出版专著《衷中笃西消化病治疗学》、《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基础、临床》;主编《临床消化病学》、《急性消化病学》、《疾病诊治大典》、《***新内科诊疗手册》、《临床药物实用大全》;参与编写了《诊断学基础》、《肝病治疗学》、《消化病现代治疗》等十余部医学专著。尤其是他根据60多年临床经验,勤于经典古训、把脉辨证,中西融会贯通、集中西医精粹的《衷中笃西消化病治疗学》一书***发式,600多名专家学者到会,反响剧烈,对推进中医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创建“中国医学”具有奠基作用。

由于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对慢性胃病尤其是慢性肝炎(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特殊贡献,2000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被世界肠胃病学会(OMGE)接纳为会员。2008年被评为河北省***届十二大名中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高徒导师,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名誉教授,并获 “全国百名优秀医生”及“河北省优秀发明者”称号。先后任中华消化、世界华人消化、胃肠病和肝病学、临床肝胆病、中西医结合肝病等18家杂志名誉主编、副主编、编委。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姚希贤教授不仅是一位德业相济的好医生,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科带头人,立志为发展中西医学奋斗终生。1986年他创建了河北省***个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研究室,完成了三项课题研究,有的项目填补了河北省空白。1987年开始带硕士研究生,1996年获得国内消化专业河北省***临床博士授权点,他担任博士生导师。1998年,在省、院领导关怀、支持下,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创建了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拥有肝病、基因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等8个实验室,他担任所长。不久,他领导全科获得河北省内科学重点学科。两年后,这个研究所被评为河北省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他又批准为带领博士后的导师。为了提高科研水平,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及时知识更新,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与国际前沿接轨,姚老壮志不减,一直奋斗在医学事业的前线。目前已培养硕士、博士及中西医结合高徒46人,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水平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梯队。目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硕士、博士授权点以及培养中西医结合高徒的多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不仅学术卓著,而且桃李飘香。他的几位博士、硕士和中西医结合高徒如今都是医院的骨干。有的当了院长,不少人是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已成为硕士、博士生导师,知名教授。他们饱含深情地说:我们心目中的姚老师,是慈父、又是恩师。学术上,教我们做学术先做人,严谨,认真;业务上,教我们德业相济,患者至上,生活上,对我们体贴入微。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老师给我们的是一生的受益。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姚老师永远是我们前进中的灯塔。

回***姚希贤教授几十年的漫漫从医路,从少年时的对中医知识的懵懵懂懂和浅尝辄止,到青年时期的奋发读书,刻苦研究,从中年拼搏进取、勇于实践,到老年的壮志不已,仍坚持门诊、查房、会诊,仍孜孜不倦培育新人,始终把“中西医结合”作为自己的实践准绳,把救死扶伤、济人危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祖国的杏林事业谱写绚丽的光彩,喷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文:陈世文 李荣华

点击量:27091
版权所有 @ 2012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冀ICP备13012181-2号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51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215号  邮编:050000  总机:0311-66002999  邮箱:pub@hb2h.com
技术支持:天津市方卫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