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成为你,追随你—— 重庆退休医生来我院寻找60年前的救命医生

2023年10月17日,张志华第四次来我院寻找当年给他做手术的恩人医生。
“如果这次见不到,我以后还会再来,一定要当面说一声谢谢”,这是他们全家人深藏了六十年的心愿。
见到父母时时提起的“恩人”贾汝梅教授,张志华泪流满面。
当年初出校园、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医生,如今已经是87岁的高龄老人。
“我是一点也不记得了,但是看到他现在身体健康,家庭也很幸福,我特别高兴”,贾大夫声音里都透着满心喜悦。
一位医生为他人解除病痛又施以援手,但她忘得一干二净;另一位彼时身为婴儿毫无记忆,但却一生刻骨铭心,走上医学之路。当仁心仁术遇上感恩之心,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凝聚成跨越一个甲子的涓涓细流,成为一位老人一生守护的初心,如流淌的金色回忆,徐徐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诉说了一个医患情深的感人故事。
小时候我有个绰号叫“三百块”
张志华今年60岁,祖籍河北省赞皇县,现居重庆万州,是一名退休的社区医生。任谁也看不出,如今这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当年是个在襁褓之中奄奄一息的重病婴儿。

“全村都知道我的故事,都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大夫救了我的命”,张志华指着肚子上手术后的伤疤,讲起了故事。
1963年7月,张志华出生于赞皇县的一个农村,生活的极度贫困打消了这个家庭幼子出生的喜悦。
因为母亲奶水不足,小志华常常饿得哭闹不止。三个多月的时候,邻居家奶奶好心喂他咀嚼过的红薯,没想到这一善意的举动差点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当年张志华父亲是一名赤脚医生,经常昼夜奔波在外为村民治病,无暇看顾家庭。面对小儿子的哭闹,母亲误以为他饥饿难耐,然而反复哄抱也无济于事。父亲回家后,发觉孩子已两天无法排便,肚子鼓胀,精神萎靡,怀疑是肠梗阻,深觉情况危急。于是,夫妻二人抱着孩子立即去往元氏县医院救治,县医院医生证实了张志华父亲的判断,无奈条件有限,无法提供手术治疗,让他们立即转往石家庄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随后,张志华父亲回村里筹钱,母亲则拿着一张危重病儿证明,独自抱着孩子搭上一辆运煤货车。到了石家庄货运站(今石家庄站南广场)已是晚上,黑暗里一切都是陌生的未知,母亲抱着孩子边走边打听医院地址,她是四川人,能听懂普通话但说不好,问起路来磕磕绊绊。“不知道怎么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事后多年,母亲回忆起来,还说这辈子再没走过那么远的路。
千难万难,终于到了医院。当天值班的住院医生贾汝梅立即联系总住院医生黑兰荪一起给张志华进行检查,发现孩子已经发展成肠坏死,腹膜炎又导致了感染中毒,生命危在旦夕,需要紧急展开抢救和手术。
“当时根本等不及父亲送钱来,我母亲特别害怕,只求医生尽心救我,剩下就看天意”。特事特办!几位医生一边抢救、一边准备紧急手术。张志华说,他母亲一生经历过种种苦难,但是每每提起此刻,母亲总是要说一句“这世上还是好人多”。
三个多月的婴儿肠管又细又薄,要切除约30cm的坏死肠管,必须保证吻合后肠腔通畅,吻合口和残留的肠管能够获得有效的血液供应。就算放到今天,对这么危重症婴儿的手术治疗都很有挑战。
主刀医生黑大夫和作为第一助手的贾大夫细致再细致,在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两个多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然而危险却没有结束,术后恢复是更加严峻的关卡。伤口和腹腔是否有感染?水电解质是否平衡?是否会发生肠粘连或者肠迟发坏死?……任何一个细小的情况都被密切关注着,医护人员的心仍然不敢有丝毫放松,尽心尽力呵护着这个脆弱的生命。
张志华母亲守在病房寸步不离,她语言不通,平日不怎么跟人交流。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欠了300多块钱巨款,因为没钱,母亲陪床期间,大多时候就饿着,整日多喝水。
母亲吃不饱,怎么能有奶水喂孩子呢?
这一切都被主管医生贾大夫看在眼里,在张志华住院的45天里,贾大夫和其他同事轮番把自己的饭拿来分给这个愁容满面的母亲,“我母亲说我们俩就是吃着大家的饭才活下来的”。
真好,孩子奇迹般的活下来了。贾大夫每天仔细观察着小志华的恢复情况,还给他买了很多玩具,“我母亲说,当时看贾大夫对我特别有爱心,还开玩笑要把我送给她”。
孩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同好起来的还有他们一家在苦难中摇摇欲坠的信心。
“咱们要把日子过好,要一辈子都记得谁是咱家的恩人”,张志华父母总是这样时时告诫他们姐弟六人。
“贾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
2023年10月,张志华返回赞皇给母亲扫墓,他特地来到我院想探望黑兰荪大夫和贾汝梅大夫。医院离退办的任力老师听完他的来意唏嘘不已,立马同意帮忙联系。然而,黑大夫已在多年前去世,贾大夫也已经是一位87岁的高龄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病,目前在家静养。
电话打通了,张志华声音哽咽地自我介绍,“贾妈妈,我叫张志华,我母亲曾多次告诉我,我的命是你们救的……”
在张志华童年时期,父亲曾两次带他来我院复查,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与两位大夫见面。
二十多年前,张志华回石家庄探望因病住院的叔叔,期间也曾专门来到我院。彼时,黑大夫不在医院,他与贾大夫有过短暂的会面,“她被学生包围着,非常忙碌,没怎么说上话”,张志华抱着遗憾回重庆了。
这次跟贾大夫通电话,是张志华离她最近的一次,但是贾大夫完全不记得他了。
1962年,贾汝梅大夫自河北医学院(今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我院普外科工作了55年,直到80岁她才彻底离开工作岗位。在男性占有绝对优势的普外科里,她凭借一颗耐心、一双巧手和加倍刻苦,硬是在“男人圈儿”里站住脚、扎下根,成为国内胃肠外科和临床营养专业的知名专家。
贾大夫一生医治病人无数,对于这个60年前的小患者,实在是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张志华提出想去家里拜访,贾大夫虽然被他的感恩之心深深感动,但再三表示不用感谢,“这是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不用专门来看我”。
“贾妈妈,我想当面向您说一声谢谢”,张志华的真诚打动了贾大夫,尽管她知道自己的情绪不宜太大波动,但面对这份60年的感激之情,最终决定和他见面。
当天下午,这场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寻找迎来了结局。


“贾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多少年的话想一股脑地说出来,张志华满脸泪水,数度哽咽,“我父母当年都以为我没救了,可是幸运地遇到了你们这么好的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呀!”
贾大夫轻拍他的手,不时给他擦泪,眼里透着和煦的温柔,尽管已经不记得当年种种,老人还是一如当初那般亲切。
他们坐在午后安静的餐厅里聊了很久,张志华讲了一家在南北方辗转的生活,讲了他的求学、工作和温馨的家庭,贾大夫也说起了自己的老年生活……时间悄然流逝,他们的心也慢慢靠得很近。
得知张志华身体十分健康,几十年来从未出现任何手术相关的疾病,贾大夫非常欣慰地笑了,“你是个命大的孩子,福气都在后头”。
“村里人说,我的故事应该拍成电影”
60年代的北方农村,孩子们大多是光着小身子四处乱跑,小志华肚子上的疤痕难以遮掩,面对小伙伴们的指指点点,心里委屈的小志华从母亲口中听说了这些疤痕的来历。
谈起儿子生病之初,张志华的母亲对丈夫偶有埋怨。早年间,张志华的父亲跟随刘邓大军为解放四川进军大西南,成为一名军医,重庆解放后转业至地方。在50年代末的反右派运动中,全家随同父亲迁返回原籍河北省赞皇县,之后父亲就在村子里做了一名赤脚医生。
“虽然我父亲医术有限,但他也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医生”,在那个闭塞贫困的年代,全村人的大病小痛都离不开他,张志华的父亲当时几乎是村里最有威望的人。但也正是因为父亲太过忙于出诊,才导致张志华病情拖延了两天,后续发展危重。
说是埋怨,其实还是心疼。为人父母,难免对受了这么多罪的幼子感到愧疚。因而,看着后来健康无碍的孩子,张志华的父母尤其感激。自此以后,积德行善成了张家代代相传的家风。
就这样,张志华长年累月地听着父母的感慨,感恩的种子和向往医学的种子慢慢在心里埋下。
1978年,张志华父亲被平反,张家回到了重庆万州生活。经过一番努力,张志华考上了四川省万县卫校(今重庆市万州卫生学校),后又考进重庆职工医学院临床学习,毕业后在重庆万州社区医院工作直至退休。
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医生,张志华把这个信念贯彻了整个工作生涯,他也常常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患者听,素未谋面的恩人医生一直是他的精神偶像。
“家里人都知道我见到恩人了”,与贾大夫分别之后,张志华第一时间与重庆的亲朋好友分享他的激动和喜悦。六十年的执着和念念不忘,才能有机会当面道一声感谢,任谁听了都要为之动容。
当天夜晚,张志华给贾汝梅大夫发微信这样说道,“一个婴儿被当年最美的大夫妈妈救命,直到六十年后方能见到恩人,实在是太激动了!我心存感恩我的救命恩人贾妈妈,今生今世永记心!”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到一句感恩足以概括全篇;
这又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动人之处在于主人公把感恩变为信仰,代代相传。
我们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也可以成为人间真情的传递者。
感恩生命中,所有温暖的相遇。
文字 | 高川淋
编辑 | 高川淋
审核 | 陈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