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急救!
2025年8月5日11时50分,烈日将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与和平路交口的地面炙烤得滚烫。骑电动车途经此处的市民杨女士突然看到惊心一幕:前方几米外,一名骑行中的男子身体摇晃两下,随后连人带车重重摔倒在地。由此,石家庄三伏天街头上演生命接力救援,警民医携手救助,将该男子从死神处抢救回来。
“他脸白得像纸,怎么喊都没反应,口鼻还有液体流出来!”杨女士事后回忆时仍心有余悸。她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手指因紧张微微发颤。此时,石家庄市公安局新华分局宁安路派出所巡逻警员恰巧行至此处。警员迅速上前,快速检查后发现男子已无意识、无心跳、无自主呼吸——心脏骤停!

警员单膝跪地,警裤瞬间被滚烫的地面烙得发烫。警员按照训练标准将双手交叠,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汗水迅速浸透了他的警服,并晕开大片痕迹,又在高温下蒸腾出白色盐渍。正午阳光直射下,地表温度超过50摄氏度。持续5分钟的按压让这名警员渐渐感到体力不支,就在他咬牙坚持时,一个沉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是医生,让我来!”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马少卫恰巧路过。这位40岁的外科医生迅速接替了急救位置,派出所警员默契配合进行辅助。时间在两人的交替按压中流逝,当马少卫察觉到倒地男子有了动静时,他知道大家的努力起效了。
此刻,120急救车刺耳的鸣笛声由远及近。医护人员迅速为患者接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电极片贴在男子汗湿的胸膛上。关键的除颤完成后,众人合力将患者抬上救护车,鸣笛呼啸着驶向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记者从相关医务人员处获悉,患者是急性心梗引发的心脏骤停,送医后立即进行了手术。
8月7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记者见到了此前参与救援的医生马少卫。刚从手术室出来的马少卫接受采访时坦言:“若没有当时现场持续有效的心肺复苏争取时间,他可能根本没有机会上手术台。”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五科主任医师汪雁博说:“每年入伏后的7-8月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期。当气温突破35℃,相关疾病死亡率便直线飙升。研究显示,气温每升高1℃,急诊心脑血管患者就增加17.3%。”
为什么三伏天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飙升?汪雁博医生表示,首先,三伏酷暑,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脏器的供血就会相对减少。此外,夏天出汗多,人体的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其次,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人体内循环紊乱,容易使人紧张、睡眠质量下降,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第三,在炎热的夏季,大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的异常,这就是“心理中暑”,医学心理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对于老年人或者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情绪障碍会使他们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引发猝死。
汪雁博医生强调,高温下的生命防护需多管齐下:一是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压药、降脂和降糖药物,科学地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二是夏季要“少量多次”地补水,防止血液浓缩。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容量迅速增加,对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三是在冷热两种环境转换时,人体会有应激反应,血管收缩。用空调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要频繁出入空调房。四是三伏天不宜做剧烈运动,运动可选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的时候进行。运动后切忌大量饮用凉开水,或用凉水冲洗。
当患者被送往医院后,现场施救的警员默默扶起倒在路边的电动自行车,仔细将散落的物品归置妥当。这个寻常动作,恰是“人民公安为人民”最朴实的注脚。正如事后记者在新华分局了解到,去年夏天,该分局联合区红十字会开展大规模急救培训,500余名警员系统掌握了从心肺复苏到AED使用的救援技能。
“从热心市民杨女士毫不犹豫拨打120,到警员持续标准按压,再到医生专业接手,每个环节都是生命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马少卫医生感慨,“每一次成功救援背后,都站着无数个在平凡岗位上准备着的人。”
三伏天的热浪仍笼罩着石家庄,城市血管般的街道上川流不息。这场发生在路上的生命接力虽已落幕,却留下一个清晰的启示:当整个社会织就一张坚实的应急救护网,每一条平凡街道都可能成为守护生命的热土。
转载自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