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和血管内介入技术
我科每年收治大量脑血管病患者,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具备以省内知名专家为***的医疗团队,形成一整套按国际标准制订的卒中早期诊断和处理规范,技术力量雄厚,相关科室及设备齐全,做到诊断、抢救及治疗为一体,神经重症监护和早期康复治疗同步,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的动静脉溶栓、颅内血管介入检查治疗等可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医疗护理服务。我科开办了卒中学校,住院患者及家属不仅在住院期间会接受健康宣教,出院后会有专业医师及护士电话随访进行日常指导及答疑,长期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及治疗。现在我科正承担国家“十五”攻关课题“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的部分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张祥建教授主研脑出血的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脑梗死的项目2次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郭力教授入选国家卫生部脑卒中防治与筛查专家委员会委员。
血管内介入技术是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我科早在1997年就率先在省内开展了此项技术。除了对大量颈内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疾病患者进行支架植入术外,针对多发性颅内动脉狭窄、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动脉畸形、脊髓动脉畸形、硬脊膜动静脉瘘、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静脉窦血栓形成等高难度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使大量的脑血管病患者免于或减少了脑梗塞、脑出血的发生。尤其是进行了大量超高难度病变的治疗,如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多发性狭窄、动脉瘤串联病变等。10余年来共进行颅内全脑血管造影术约6000余例,进行支架植入或血管栓塞及溶栓手术约3000余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于2012年5月8日成立了以脑血管病为核心、以刘增品教授、檀国军教授、周存河主治医师、于江华博士、苏旭东住院医师为主要成员的神经内科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心,拥有近30张床位。收治病人数量进一步扩大。目前平均每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术70余例,支架植入或各种动脉栓塞及溶栓手术30余例,极大的方便了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
开展的新技术如下:
1. 机械性碎栓与导管内持续性滴入尿激酶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2. 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疾病。因其发作形式多样,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较为困难。目前CVST诊断***选MRI(直接显示血栓)与MRV(病变血管不显影)的联合应用,必要时进行有创的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但是各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联合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CVST 进行诊断,明显提高检查结果的敏感性,如(1)T1WI-FLAIR、FSE-T2WI、T2* GRE、SWI序列对急性期血栓(<5天)敏感性分别为63.8%、00.0%、94.4%、97.2%;亚急性期血栓(6~15天)分别为100%、72%、36%、48%,慢性期血栓(>16天)分别为61.5%、84.6%、76.9%、92.3%。
3. 联合DWI、SWI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诊断中的应用:目前对临床DWI和SWI联合应用,早期预测出血性转化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对临床迅速展开救治和决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诊断超早期脑梗死及梗死后出血性转化阈值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导。
4. 整体化、系统化、多靶点对于脑血管病后炎症反应的控制
5. 人血浆脂蛋白酶a2在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6. 脑血管病致病/易感基因数据库和常见基因突变数据库的建立